衡量企業寫手的業績是發稿率,但很多企業寫手卻時刻面臨這樣的困擾,稿子費盡千辛萬苦寫出來了,而且主管領導也簽字同意發了,可是交給媒體后便如石沉大海,怎么也發不出來;即使勉強發了,篇幅和版面效果也非常的差,根本達不到傳播推廣的目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般來講,企業稿子交媒體發不出來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稿子選題不對,沒有新聞價值或新聞價值不高;2、稿子純屬是為自己唱贊歌,簡直是赤裸裸的廣告;3、稿子立場偏頗,對其他企業構成嚴重傷害,媒體為了平衡關系,不得以而為之;4、企業平時與媒體缺乏聯系,沒有建立起緊密合作的關系; 5、稿件所交非“人”,終審被“槍斃”;6、媒體版面不夠,等等。
企業寫手要提高發稿率,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投其所好,策劃合適的主題。俗話說,不怕入錯行,就怕嫁錯郎。企業的稿子發不發得出來,最關鍵是選題對不對。作為跑行業新聞的記者,常會思考這樣的問題:最近國家出臺了什么重大政策,對行業會產生哪些影響,應該選哪些企業作為典型,找哪些政府官員、專家點評,等等,他們都要費一番腦筋。畢竟,現在媒體競爭也很激烈。所以,如果企業寫手能夠結合記者們的需求,主動為他們出謀劃策,同時融進有利于自己企業的傳播信息元素,就必定能投其所好,提高發稿的比率。
例如,今年2月28日,某企業抓住3月1日國家開始強制實施空調能效比新標準的政策背景,策劃召開了主題為“新標準,新起點——用節能家電,做負責公民” 的新聞發布會,邀請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家電協會的負責人,以及國美、蘇寧、大中等知名經銷商代表參加會議。由于該活動與國家即將實施的節能新政策呼應,也符合經銷商和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結果吸引了全國60多家主流媒體前來采訪報道,絕大多數記者都以新聞通稿為藍本結合現場采訪,對該企業率先實施空調節能新標準做了大篇幅的報道。此外,該企業還向各地方媒體同步發送了新聞通稿、會議現場圖片和筆錄,發稿率也非常的高。據統計,前后共有100余篇,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取得了即使花錢買廣告也無法達到的效果。
除了以新聞事件為主題,還可以采取與媒體聯辦或創辦專欄的形式輸出軟文、新聞。具體方法有:1、與記者共同策劃一個主題,向其提供含企業要傳播的信息的相關素材,實現附帶傳播;2、創辦專欄可以允許別的企業參與,但要以我為主,并配上我企業的新聞圖片,強化讀者印象;3、利用硬廣資源,以“專欄冠名”、“報花”、“報眼”等方式投放軟文和新聞,以吸引讀者興趣。這樣做的好處是,以廣告換取新聞,可以減少廣告對報紙的損害,迎合報社的需求,形式靈活,可讀性強,也較容易為讀者接受。
(二)全國新聞當地化。企業寫手寫出來的通稿,基本上是著眼于全國市場的,但是,新聞操作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做到本地化。因為現在幾乎所有報刊雜志的受眾都在當地,真正全國性的報刊很少,如果企業稿件沒有半點當地的新聞,媒體又怎么能發得出來呢?因此,在具體執行發稿任務時,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造相應的新聞由頭,絕不能照搬照發總部的通稿。
(三)實事求是,獲取信任。企業寫手在寫稿時,不要脫離行業總體情況、脫離實際吹捧自己,讓人覺得明顯是在搞浮夸和做假。尤其寫到財務、銷售、利潤等數據時,要慎之又慎,適當拔高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信口開河,讓對方一眼識破,造成弄虛作假的不良印象。特別是上市公司更要如此,因為企業的數據都是透明的,在年報、季報中都有據可查,如果弄虛作假,很容易被工商行政部門和競爭對手抓到把柄,一旦曝光,就會損害企業的公眾形象。比如,每年六七月是空調銷售的旺季,要突出產銷兩旺,說自己產品在某省會城市的月銷量有多少萬臺,占當地空調總銷量的20%或者30%,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說成占70%或者80%以上,根本就不會有人相信,因為在全國所有的一級城市,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做到這樣。如果年報說盈利2個億,你硬說成3億或者5億,當然更沒人信了。
另外,在與競爭品牌作比較時,也不要信口開河,想盡辦法貶損、打擊對手。須知媒體是吃百家飯的,常手握十幾個品牌和商家,誰也不得罪誰,這是它的生存法則。即使你“拉高打低”吹捧自己、打擊對手,記者也會為了搞平衡,拒絕發稿或者刪除攻擊性的文字。因此,要盡量少用攻擊性的文字,直呼其名的地方要改成某品牌,或改成某品牌的明星產品型號、廣告用語等,避免直接沖突。還有,即使個別記者出于一己之利愿意幫你打嘴仗,也不要輕用其鋒,因為他今天答應幫你罵別人,明天照樣會幫別人罵你,罵來罵去,形成惡性循環,他從中坐收漁利,企業卻兩敗俱傷。
(四)經常與發稿記者、編輯保持聯系。很多企業有一個毛病,就是“有稿找記者,無稿晾一旁”。這是大忌。要知記者也是人,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如果你把他當發稿的工具,他會覺得人格和尊嚴受了侮辱,即使你給他再多的錢,他也未必買你的賬。因此,企業寫手平時一定要多和記者保持聯系,要不時和他們交流思想和對行業的看法,讓他感覺你對市場、行業有獨特的見解,有水平,從而把你當朋友。這比臨時請他們吃飯、洗腳、做按摩等等效果好得多。
企業寫手與記者溝通的方式主要有:1、經常電話聯系或發一些有趣的短信;2、節假日問候;3、關注媒體動態,相互交流想法;4、條件許可的話,可舉辦一些茶話會、交流會;5、參加媒體舉辦的聯歡活動,如聯誼會、足球賽等,增強彼此的友誼;6、定期給記者發企業的網訊。只要是可以披露的企業信息,都可以及時發給他們,以便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行業、公司的背景,增加新聞報道中企業的提及率。
(五)注重第一次合作。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企業與記者的第一次合作是否融洽,往往會影響日后的溝通和進一步合作。第一次合作既是體現雙方合作誠意,又是雙方個性、文化、合作等元素的碰撞。如果磨合的好,下次合作肯定愉快,因此,要倍加重視。
這里有一個例子。某公司啟動“龍騰Ⅲ活動”,準備在重慶市場進行一輪重點傳播。由于以前與當地某大報合作欠緊密,發稿一直不理想。活動啟動后,正值該報家電版記者換人,負責此輪傳播的綜合支持科長決心抓住這個機會,主動找新記者溝通。在了解他對家電業缺乏了解后,便以參謀的身份詳細作了介紹,并表達了與該報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的愿望。該記者見其態度真誠,而且的確對自己組織稿件有幫助,雙方很順利地達成了合作。結果,這個記者負責家電版采寫的第一篇報道就是以該公司啟動“龍騰Ⅲ活動”為主題。此后,只要組織家電專題,他都主動找這個綜合支持科長要相關的新聞素材。
(六)稿子一定要交對人,即交給有發稿權力的記者、編輯。媒體發稿一般是三審制,先由記者自己把關,然后交給編輯,再由主編終審。許多報刊由于采編合一,實行版面負責制,實際上是二審制,因此,只要企業和負責版面的主任記者、編輯建立緊密關系,并且稿子本身符合媒體要求,很少會被主編“槍斃”的。但是,稿子如果交給了只負責采寫的記者或實習記者,一旦別的記者有更好的稿子,很可能會因版面不夠被擠掉。
(七)不要忽視與非主流媒體記者的聯系和溝通。報社之間和報社內部之間也有崗位輪換,說不定哪天非主流媒體記者也會成為企業合作伙伴。像那些剛創辦不久的報刊的記者,由于稿源少,可能會主動找企業要新聞要素材,企業寫手不應該將他們拒之門外,而是要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這樣,以后他們到了別的媒體或所在報刊有影響力了,自然而然地會把你當作“娘家人”,發起稿來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