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策劃
《欲望全記錄》節目策劃案(提綱)
一、節目的定位:
1) 見證城市歷史,記錄城市風云。
2) 挖掘城市的人文、變故,體味各色人等的悲歡離合。
3) 中國性、故事性、人文性。
4) 市委、人大、政府、政協主要領導親自督辦的關注民生的事件。
5) 百姓反響最大的一切社會問題。
二、觀眾的定位:
核心目標觀眾,鎖定城市主流。
1) 主體是中國經濟界、政治界的主流人群;他們掌握了中國的話語權,影響他們就是影響了中國上流社會的聲音。
2) 內容:突出各個時期的風云人物,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遭遇的各種常人不知的人生際遇。
爭取外圍觀眾, 影響社會輿論。
1) 主體是中國教育界、文化界、衛生界、公務界的主流人群;他們是輿論的音量,影響了他們就影響了社會的購買力,影響了中國的表情。
2) 內容:重在風云人物的故事和際遇,突出啟示性,參考性,警戒性,傳奇性。
三、節目傳播的概念: 透視人生欲望,淡泊時勢沉浮。
四、節目的賣點:
1) 全景式,大容量.
2) 全面披露中國各個時期的歷史內幕.
3) 全部獨家新聞報道。
五、節目的號召力:
1) 全景披露、獨家報道;
2) 關注被封鎖在大眾視野之外的幕后問題。
3) 突出主流意識,實現主流影響,體現城市精神。
六、節目的分階段目標:
1) 成長期:3-5個月,每月制造一個焦點事件,引起輿論的關注,借助事件促使節目獲得全社會的認可和關注;
2) 成熟期:5-8個月,加大事件的制造力度,參與熱點事件的追蹤,直接面對政府各種問題(把握火候、控制范圍、選擇政府主要領導支持的癥結事件);
3) 贏利期:8-20個月,好節目必須掙錢,這個時期欄目的市場價值必須多層次的實現。
4) 轉型期:20-24個月,調整節目思路,轉變經營思路。
七、節目流程的控制:
1、重策劃,輕操作,重傳播。
2、 策劃階段重在挖掘節目的所有看點,在不同方面發現節目價值。
3、 操作階段只是節目生產的一個過程,只要把各項規范動作作到位就可以了,流程作好是關鍵。
4、 屏幕重在要熱鬧,要聲勢浩大,傳播要作到淋漓盡致。
八、節目的影響力評估:
1、 吸引曾經在政府核心部門重量級人物參與暢談人生的際遇,揭示其人性不為大多數人知的一面。
2、 邀請一些歷史時期重量級人物,獨家披露其內心的政治抱負和歷史的遺憾。
以上兩個方面,目的是影響黨委、政府公務部門的注意力,奠定欄目的政治權威性。
3、 本地區經濟大賈艱辛創業的感人故事,成就他們的社會認知和政治影響 。
4、 聚焦社會成功人士,揭示成功背后人性的光輝。
以上兩個方面,目的是影響掌握社會80%資源的社會精英的注意力,開發欄目的經濟滲透能力。
5、與企業合作開展大型社會活動,以較小投入爭取較大收益。
策劃大型社會活動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形象,拓展大眾收視空間。
九、節目的賣點制造:
1、 每月制造一個有市場影響的賣點,披露城市歷史內幕的一個細節,發現輿論的傳播價值。
2、 每周傳播一些獨家新聞,制造社會影響,讓商家不得不來。
十、節目的看點控制:
1、 越是有看點的東西越要吊起觀眾胃口,好東西精做。
2、 看點不豐富的東西,包裝著做。
十一、節目的操作:
1、 節目主創人員全部采取虛擬工作制,好點子不是天天有,以產品的社會反響和收視率給付報酬。
2、 節目生產人員實行簽約制;以產品買單。
3、 扶持3個月,3個月后斷奶自負盈虧,6個月后按廣告量考核,評估獎勵機制。
十二、節目內容:
1、 一小時新聞時段由頭條組合+本市民生話題+故事新聞連載+本市熱線新聞+深度報道,五個段落組成,以天氣預報結尾。
2、 頭條組合強調高關注度,多數情況下以事件報道、背景解析、相關報道、本地投射等組合報道出現。
3、 民生新聞段落,主要報道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資訊,同時注重人情味、親和力、服務性。并可在時間上突出最晚截稿時間。
4、 故事新聞連載,提倡改變供片渠道,促使題材、形式的多樣性。
5、 本市熱線新聞時段,將著重提高社會新聞的品質和導向,注重題材多樣化。除本市突發新聞外,將把重點放在引導市民多提供或自己直接通過DV拍攝身邊的新聞。
6、 深度報道是一小時新聞時段的壓軸戲,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中國重大建設項目,重大民生事項等大事,背景解讀和深入采訪,力求有深度、有震撼力和影響力。
7、 全時段將充分發揮直播優勢,不設截稿時間,隨時插播或連線,并利用網絡、短信、熱線電話等手段與觀眾互動。
十三:節目的時長、內容設計
時長:60分鐘
內容:
1)《絕對真實》:獨家披露歷史真相。
2)《特別關注》:探究背景 揭開內幕 特別事件 獨家解讀。
3)《正在發生》:講述曲折動人的生活故事,展現懸念迭起的人生經歷展現原汁原味的人間百態 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4)《欲望人生》:展現歷史人物的曲折人生。
5)《不堪回首》:各個歷史時期,各種歷史人物的悲歡離合。
十四、節目資源價值的多次實現:(略)
十五、節目的輿論導向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