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我們的理解,中國風格應該是一種建立在中國文化和東方生活方式基礎上的,并適應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趨勢方向的企業和產品整體形象,而挖掘中國文化中的精髓,并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時尚審美設計潮流,建立起適合創造和維護這種形象而進行設計的體制和環境,是塑造中國風格的關鍵。
有人認為,在現階段建立不起中國風格。雖然我們承認要在現有基礎上建立中國風格不容易,但是我們更認為現在已到了我們開始建立起中國風格的時候了。中國整體經濟和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得到全球的注目,而在這個時候正是建立中國風格的大好時機,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內容非常多,但遺憾的是,現在在市場看到的只是部分在設計中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元素閃現,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中國風格。
中國風格究竟應該怎樣體現,我們并沒有經驗,也沒有現成的答案,但我們想通過我們的連續報道和努力,呼吁主管部門加大對工業設計的產業支持,并喚起更多的企業對工業設計的意識,集大家的智慧一起思索,好的設計非要山寨嗎?找尋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風格。
而中國元素在應用過程中往往因為過于共性化而導致缺乏個性。例如,一想到中國元素就是大紅燈籠、京劇臉譜、龍、旗袍、中國功夫、中國紅。而事實上中國元素遠不止這些,其內涵非常深厚和寬泛,表現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體的符號上。
目前在國內對工業設計高度敏感的領域要屬汽車和手機制造業。在手機制造行業,融入中國元素的趨勢正在悄然形成,不同視覺效果的中國元素在手機外觀上的應用則帶來了不同認知。2003年諾基亞推出的6108憑借其身背長劍的秦俑造型和手寫中文輸入功能成為當年最受矚目的手機,其中國元素的生動運用,為手機的流行時尚帶來了一股新風。而國產手機中科健推出的K618的外觀設計中的“和氏璧”和夏新A6手機上的龍型顯得過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市場反響平平。
中國元素在設計過程中不必刻意強調,尤其不能本末倒置,為了“符號”而“符號”,去貼標簽。畢竟這些元素不應該僅僅體現在產品的外觀上,整個生產、制造、消費以及使用體驗的過程都應該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存在。
“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這是國際著名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的觀點。顯然,在喬治·亞羅看來,設計不僅僅是一門視覺的藝術,還是一門多交叉性的學科,需要設計師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平時的文化積累非常重要。因此,能否在設計中體現出文化的內涵,能否將中國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設計當中,就要看設計者的知識背景和對文化的理解能力了。